資策會執行長談「數位轉型」 卓政宏:這次要由業內的人來做

Gia 劉家瑜
2023年8月2日 週三 下午9:43

今年適逢資策會 44 週年,為打造可信任的社會,資策會以「數位信任」(Digital Trust)為主軸,舉辦一系列活動。近年來,隨著數位化範圍擴展,由網路、數據引起的資安風險和威脅,對個人及企業組織的營運帶來立即而全面的衝擊,值得各界重視。

卓政宏表示,這樣子的數位轉型,事實上都是要由行業內的人來做,如果今天是農業數位轉型,一定是農夫來做,不會是由資策會做;媒體的數位轉型,就是媒體人自己做。資策會要做的是「賦能」的工作,讓大家有能力去使用數位的科技,進而導入到自己的行業。

談到數位轉型挑戰,卓政宏強調「數位信任」的重要性。他說,數位科技的應用往往需要收集和處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涉及到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因此,在推動數位轉型的同時,建立安全可信的數位環境也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

卓政宏指出,在創新、開放共創的環境中,更應注重「Trust by Design」(信任設計),從服務設計、產品雛型、實證驗測,都要符合合規、法遵、國際標準及驗證準則,避免供需雙方產生誤解,建立可信任的商業環境。

然而,建立數位信任需兼顧傳輸安全、資料品質、風險管理、治理機制等四大要件。卓政宏認為,資策會在協助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先自我完備,才有能力攜手產業、共創多贏。

資策會 2022 年提出所謂的「數位調適」,卓政宏提到,幾個月由 OpenAI 打造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爆紅後,美國科技富豪馬斯克(Elon Musk)與多名專家聯署呼籲暫停訓練 AI 至少半年。為什麼這樣?因為他們感到嚴重焦慮,這東西太可怕了,可能會世界大亂,當然我們都知道會有些好處,但是大家都很害怕,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無法掌握。

事實上,人類對未知的事情無法掌握時,會感到恐懼,甚至是抵擋它。可是這些東西擋都擋不住,沒有人因此而停下來,但是社會是需要一些調適。

卓政宏說,「訴諸權威」事實上很難得到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安全、不會受到傷害,信任並不是說要打破這些所有的抗拒,人們雖然不排斥,但不太敢用,還是推不動,只有人們相信,而且敢用,這樣的東西才能普遍。

資策會 8 月 1 日也發布「生成式 AI 導入指引─企業應具備的 AI 素養」手冊(下載連結:https://www.iii.org.tw/),幫助高階經理人與重要決策者,了解 AI 對他們的組織影響,以及如何建構組織的 AI 能力,除知悉發展 AI 時應考慮的事項,也為其在應用範圍內的使用奠定基礎。

談到產業「數位轉型」成果,卓政宏提到,外界常認為,數位化程度較高的產業會比較快看到效果,但實不盡然。農業過去數位化的程度並不高,但是在這次「數位轉型」中,卻看到很好的效果。 

卓政宏解釋,藉由用電腦的「數位孿生」來學習老師傅的技藝,得以把快失傳的技藝傳承下去,並做到很多過去不容易做到事情。過去老師傅再怎麼厲害,就那兩隻手,可是機器學會後,那些珍貴的技術很容易擴散。

他舉例,以前我很會種菜,在台灣不管再厲害還是要過海關。如果電腦可以完全按照我的方法來種菜,我可以在全世界的當地種菜,並且在當地賣,不用過海關,也減少了碳足跡。

數位轉型浪潮中,要當企業的「引水人」

在企業邁向永續的過程中,「數位轉型」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卓政宏說,碳排查的相關資訊需要資料來證明,只要牽涉到計算,最有可能就是用數位工具來做。

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A 工廠排出來廢物可能是是 B 工廠的資源,如何把這些東西集合在一起,有較好的管理,通盤地去做一些分析、調度,就能更充分地使用能源。

而資策會要做的,就是去幫助企業用最少的資源去創造最大的成效,卓政宏形容,「在數位轉型的大海中,若企業是乘風破浪的船長,那麼資策會就是扮演著『引水人』的角色」。引水人就像是重要的第三方,透過豐富的實戰經驗,整合各項需求、迅速解決問題。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