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 | [博大] 技術情報觀測站
引言: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不可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腳步已大步邁開,到2030年之前的短短幾年內將是決定未來能否控制在2℃之内的關鍵階段。政府對碳管理規範在未來幾年將越趨嚴苛,國際企業必須加緊腳步轉型,淨零趨勢將為全球經濟貿易帶來巨大影響。對於台灣這樣高度依賴外貿的經濟體,如何因應碳稅的衝擊,並把握碳稅的機會,是一個迫切且重要的議題。
博大國際視野:碳關稅、碳價的影響下,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全球因應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低於2℃之內,各國要求國內企業達到各國訂定的節能減碳目標,例如歐美目標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並於2050年達成氣候中和。雖然已經有許多國家陸續發布碳中和目標與路徑,但各國減碳腳步並不同調,若相較積極的政府制定嚴格的減碳目標,對國內企業勢必將增加營運成本,造成企業在產品價格上缺乏競爭力。因此為保護國內企業 歐盟及美國 陸續推出碳邊境相關法案,擬補進口商品價格的差距。
壹、 要來討論碳稅之前,先來了解每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的「碳價」 差異,以2023年公開的台灣碳價3.9-12美元/噸 (參考資料)、中國8.15美元、美國RGGI 15.39美元、歐盟ETS 96.30美元,我們與歐美價差將近十倍!舉例來說,在不考慮與歐美配額量或基準量的差異下,未來若台灣製造的產品,每一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在台灣先徵收9.62美元碳價,出口到歐盟仍要補足兩邊境之間86.68美元的碳價差額。由於各國碳價不一致且波動,將增加跨國貿易的成本/風險。因此,在歐美相繼開始推動邊境碳關稅的趨勢下,企業必須儘早建立內部的碳管理能力,以了解本身的碳排放與出口國「同產業領域的碳排放標準」與「進出口國碳費差距」,以控制碳稅導致的商品成本價格波動。
圖。歐盟、美國及中國各地碳排放交易之碳價趨勢
資料來源:Carbon Pricing Dashboard(worldbank.org)
補充:碳費或碳稅都是一種碳定價的方式,也就是將二氧化碳排放的環境影響轉化為經濟成本,讓排放者承擔相應的責任。碳費或碳稅的目的是促進減排行為,並提供一個經濟訊號,讓市場機制能夠反映碳排放的社會成本。碳費和碳稅有些微的差別,主要在於徵收的主體和用途 (詳細說明:碳交易、碳稅、碳費 是什麼?要了解淨零排放,必知名詞解釋)。然,不管是 碳稅、碳費等制度都是將二氧化碳甚至是溫室氣體做為標的,由政府或國際團體組織賦予其「碳權」,做為有價交易或收取稅金來為環境支付的費用標的,廣義來講都算是一種碳權。但不管是哪種碳權制度,其最終目的皆是藉由將碳定價來讓排放者承擔相應的責任。
貳、 歐美等國相繼推動國內企業減碳的同時,也相繼開始推動邊境碳關稅,以確保落實減碳的業者在市場上能有公平的競爭。然而邊境碳關稅很大的問題是,各國或地區間不同的碳價制度,彼此之間能否互相承認?將對於商品在全球流通的業者產生很大的風險。以目前主流的CBAM來說,當前CBAM並不接受像是各國政府自行認定的「碳權額度」(credit)或是自願市場取得的「碳權」,皆不是 CBAM 認定的碳價。產品在國內已繳的碳費到歐盟後仍要透過CBAM購買憑證來抵銷。
當前CBAM仍在試行階段 (於2026年開始實施),或許待CBAM運作一段時日之後,隨全球減碳腳步逐漸一致/碳權制度更有共識後,屆時收費方式也許將更明朗。延伸閱讀:台灣企業搶買的碳權可以抵CBAM?2023世界銀行《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告訴你真相|淨零行不行 (2023/05/31 CSR@天下)
儘管世界各國即將收取碳費,但慶幸的是短期內對廠商衝擊有限!
歐盟 CBAM 目前 2024 年仍為 100% 免費核配,為符合WTO國民待遇規範,碳價上升短期影響不大。到2026年CBAM正式實施後,以受CBAM影響較大之鋼鐵業為例,鋼鐵業該年免費核配比例仍僅降為97.5%,因此廠商只要對出口產品碳含量2.5%繳費。假設屆時歐盟碳價為每噸碳100歐元 (3,235新臺幣),廠商等於每噸碳只繳了2.5歐元 (81新臺幣),因此對廠商短期衝擊有限 (資料來源:2023/02/23 經濟部新聞)。
以下簡要說明:歐盟 CBAM 和 美國 CCA 兩個主要的碳關稅制度
參、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簡稱CBAM)於2023年10月開始試行,2026年1月正式實施。CBAM是一種對進口到歐盟的碳密集型產品,根據其碳排放量徵收額外費用的系統。目的是為了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避免碳外洩(carbon leakage)確保進口產品和歐盟境內生產產品的碳價格相當,以平衡歐盟境內與境外生產的碳成本,維持歐盟產業競爭的公平性。2026年CBAM全面實施後,進口商需要透過購買CBAM憑證來「抵銷」進口產品在生產國已支付碳價格與ETS(歐盟碳排放交易)中碳配額價格之間的價差。CBAM首批管制的產品包括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氫氣等五大高碳排產業,以及部分前驅物及間接排放。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如電力消耗)都將納入計算。進口商必須向歐盟申報這些產品的碳含量,並購買相應的CBAM憑證。憑證的價格將根據歐盟碳市場的每周平均拍賣價格計算。(補充ETS到2034年碳配額將歸0,届时有碳排的產品皆需繳關稅)
參、 美國於2022年6月8日提出美版碳關稅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簡稱CCA),對進口的碳密集型產品徵收碳稅,以保護國內產業的競爭力,並促進其脫碳。該法案將於2024年開始實施,無過渡期直接徵收,對超過美國產業平均排放強度基線的部分徵稅,稅率逐年上升,基線逐年下降。CCA管制的範圍包括國內製造商、進口商徵收碳關稅,涵蓋的產業共有25個,包括石油開採、天然氣開採、地下煤炭開採、紙漿廠、造紙廠、白報紙紙廠、紙板廠、煉油廠、 乙醇、有機化學品、化學肥料、玻璃、水泥、石灰、鋼鐵、鋁、氫氣、己二酸,範圍比歐盟CBAM更廣。
下圖,依時間點說明CBAM與CCA的推動階段及管制項目。
資料來源:博大國際智權整理
肆、 比較歐盟CBAM以及美國CCA碳關稅計算
CBAM 規範中將貨物分為簡單貨物(simple goods)與複雜貨物(complex goods)兩種計算方式:「簡單貨物」是指製程中只加入了簡單的物料與燃料,且這些物料為零碳排含量。廠商必須計算該貨物在製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就是產品從公司生產出來到的這段過程中總共排放了多少溫室氣體。(ISO14064:範疇1、2)
「複雜貨物」是必須將所有原料的碳含量都計算進去,類似碳足跡生命週期中的「原料、過程」這兩個階段的碳排放。(ISO14064:範疇1~4)
伍、 美國CCA及歐盟CBAM是兩項旨在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保護本國產業競爭力的碳關稅制度。它們將對一些高碳排放的產品徵收碳稅,以抵消其碳排放成本。這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和挑戰,台灣政府為了協助台灣企業應對碳關稅的衝擊,提供了一些政策和資源,包括:
l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_碳服務」LINE@,提供企業及民眾對於碳的相關知識、課程資訊、碳排放估算工具、減碳診斷及補助等。這是由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主辦,目的是協助中小企業和新創企業了解碳相關的議題和機會,並提供相關的服務和資源。政府提供企業碳相關的知識傳播、線上課程、碳排放估算工具、減碳診斷及補助等方面的服務,並提供相關的問答和互動。https://green.sme.gov.tw/detail.php?lang=tw&type=1&id=2803
l 提供減碳及技術培訓,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提升減碳能力和競爭力。這是由經濟部能源局主辦,目的是協助企業提升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並符合國際綠色倡議。政府提供企業能源管理、能源審計、能源效率改善、再生能源應用等方面的技術培訓,並提供相關補助和獎勵。更多資訊詳見,經濟部能源署-能源管理學院 https://energy.csd.org.tw/mooc/energy/content/introduction.php
l 推動內部碳定價的機制,促使企業內部在碳排量上自我節制,並進行風險壓力測試。目的是引導企業將碳排放成本納入內部決策,並評估碳稅或碳交易等碳定價機制對企業的影響。政府提供企業碳足跡計算、碳定價機制介紹、碳定價風險壓力測試等方面的諮詢和指導,並提供相關補助和獎勵。
其他參考資料:
1. The World Bank. Carbon Pricing Dashboard
https://carbonpricingdashboard.worldbank.org/map_data
2. 陳冠婷。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義務性綠色貿易趨勢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介紹。檢視日期2023/12/22。https://www.trec.org.tw/epaper/d1aa1d59-fd30-4ecb-8c53-8f1ce45c9b02/article2.html
3. 何晨瑋。一文搞懂什麼是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10月上路!EsG遠見。發布日期2023/03/29。https://esg.gvm.com.tw/article/5120
4. 歐盟通過CBAM過渡階段實施規則,訂定報告義務及計算方法。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發布日期2023/10/12。https://proj.ftis.org.tw/isdn/Message/MessageView?id=1728&mid=127
5. 陳映璇。圖解》深度減碳是什麼?台灣碳稅、碳費怎麼收、怎麼用? 碳定價機制一次看。ESG今周刊。發布日期2023/04/06。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87/post/202304060012
6. 吳欣珊。碳價深度解析》碳權怎麼買賣?碳稅與碳費又有什麼不同?一文讀懂碳交易趨勢。ESG今周刊。發布日期2023/03/07。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96/post/202303070010
資料來源:https://blog.iprmore.com/2024/01/carbon%20border%20t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