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描繪了一個真實案例,作者從一個生活小困擾出發—瀏覽器標籤太多難以管理以Vibe Coding(Vibe Coding)為核心理念,實際打造出一款跨瀏覽器相容的插件。在過程中,他幾乎不查文件、不寫手動樣板,而是全程依賴ChatGPT與具備AI編碼功能的 IDE(如 Trae)來生成程式碼,展現出這種新型開發方式的可行性與潛力。
「我寫了一輩子的程式碼,卻從未開發過瀏覽器外掛。但有了Vibe Coding,我只需要說出我要什麼,就能立刻開始動手做。」這句話概括了文章的關鍵轉變:從傳統的學完才寫變成說出就寫。透過語言模型生成程式碼、協助開發邏輯,作者在短短30分鐘內完成了插件初版,大幅降低開發門檻。此篇文章指出,這種AI協作模式不只是便利,更可能改變我們看待開發流程的方式。但文章同時也誠實揭示了Vibe Coding的限制與挑戰。例如當作者希望模型區分URL和標題時,模型卻持續誤解意圖;或者在處理Chrome與Firefox的差異性時,模型經常忽略相容性細節。這些問題暴露出目前語言模型在處理細膩邏輯、持續上下文與代碼結構上的侷限。為了因應,作者建立了一套更嚴謹的提示設計與驗證流程,證明即便在Vibe Coding中,「人」依然是品質與方向的把關者。
文章不僅是Vibe Coding的使用心得,更是一則從新手專案走向工程實戰的成長紀錄。從初期的快速成型,到後期的除錯、重構與功能擴充,作者逐步體會到:愈是複雜的開發任務,愈需要基本的程式素養與良好的問題分解能力。Vibe Coding不是程式設計的終點,而是開發者進入創意實現快車道的起點。文章最後歸納出五項建議,提醒讀者如何善用這股新興浪潮,選對AI編輯環境、寫清楚的提示、驗證每一行輸出、維持基本的編碼能力,以及擁抱那些原本你討厭卻能透過AI簡化的工作,例如CSS跨平台樣式。這些建議無論你是資深工程師,還是想用AI實現第一個專案的創作者,都能帶來實質的參考價值。
若你對AI如何重塑軟體開發方式感到好奇,或正在尋找進入Vibe Coding世界的切入點,這篇文章將是不可錯過的實例故事。它不僅解釋什麼是Vibe Coding,更提供了一場真實的試煉,證明這種開發方式既有潛力,也有挑戰,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跨出第一步,把想法變成現實。
閱讀完整文章: https://thenewstack.io/mastering-vibe-coding-may-the-force-be-with-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