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模型開發日趨封閉、商業化壟斷聲浪不斷升高的當下,OpenAI睽違六年重啟開放權重語言模型計畫,無疑為AI民主化應用注入一劑強心針。此篇文章指出,OpenAI新釋出的gpt-oss-120b與gpt-oss-20b兩款大型語言模型,雖未公開訓練數據與程式碼,但透過開放訓練後的參數權重,讓開發者得以在無需高昂成本的前提下,進行推論、微調與本地部署,開啟一種介於黑箱與開源之間的務實選擇。
此篇文章亦提到,gpt-oss系列的授權條款採用Apache 2.0,支援商業應用與自訂開發,大幅降低企業與研究機構進入門檻。gpt-oss-120b擁有117億參數,效能接近OpenAI商業版o3,適合部署在高階硬體環境;而gpt-oss-20b則可在16GB記憶體設備上運行,為個人用戶與邊緣運算場景帶來可行選項。
從使用能力來看,此系列支援鏈式思考(chain-of-thought)與Python工具執行等高階任務,雖尚未具備多模態功能,但可透過串接OpenAI現有服務進行補足。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在gpt-oss上線前已強化安全性測試,並將其定位為實驗性釋出,未來是否進一步擴大開放,仍視用戶回饋而定。
這波釋出也引發外界對AI競爭格局的關注。此篇文章指出,AWS與微軟已率先宣布支援gpt-oss,分別納入Amazon Bedrock、SageMaker AI及Azure Foundry生態系,Qualcomm則證實gpt-oss-20b可在Snapdragon裝置上執行,預示更多硬體與雲端服務商將加入此一開放浪潮。
而在Meta執行長Zuckerberg透露未來將減少開源模型釋出之際,OpenAI此舉不僅展現了與Meta立場的分野,更重新喚起對AI應屬全人類共享資源的理想。閱讀此篇文章,能進一步理解gpt-oss系列的技術特點、佈局戰略與背後的產業轉折,為AI發展的下一階段提供有力觀察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