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n Musk近日推出的全新線上百科全書Grokipedia,並探討其背後的策略意涵與外界反應。文章指出,這項由Musk旗下AI模型 Grok 所撰寫的百科全書,在美國時間10月27日悄然上線,並未提前發布任何官方公告或行銷宣傳。然而,即使低調登場,仍立即引發科技與知識界的高度關注,因為它被普遍視為直接挑戰維基百科主導地位的重大舉動。文章提到,Grokipedia的介面設計極為簡潔,首頁僅顯示Grokipedia v0.1的標題與一個搜尋框,風格極為極簡。雖然其整體結構與維基百科頗為相似,但在規模上仍明顯不足。根據報導,Grokipedia上線時僅收錄約 88.5萬篇文章,相較於英文維基百科超過 800萬篇 的龐大資料量,仍有極大差距。此外,網站在上線約一小時後便曾出現短暫故障,顯示系統仍處於測試與調整階段。
文章進一步分析,Musk早在先前便公開批評維基百科「偏見過重」,並表示要打造一個「偏見更少」的替代方案。此舉與他過去推崇「開放言論」與「反審查」的理念一脈相承,也讓Grokipedia被視為他對知識與資訊領域的又一次「去中心化」挑戰。然而,Grokipedia的問世並非一面倒地受到讚賞。外界反應呈現明顯兩極——支持者認為這是AI知識應用的新里程碑,展現了人工智慧在自動生成與組織資訊方面的潛力;但批評者則提出嚴重疑慮,包括內容不實、缺乏來源驗證,甚至出現直接抄襲維基百科原文的情況。一些評論更質疑,若Grokipedia的內容主要由AI生成,該如何確保事實正確與知識的中立性?
文章強調,這些爭議點正是Grokipedia後續發展的關鍵挑戰——準確性、中立性與版權問題。AI雖能高速生成文字,但若無嚴格的內容審核與來源機制,將難以贏得學術與公共信任。而Musk本人在社群平台X(原Twitter)上過往多次針對主流媒體與網路平台的偏見表達不滿,也讓外界更好奇他是否真能打造一個「公平、客觀」的新型知識庫。總結而言,以Grokipedia為切入點,呈現出Elon Musk在AI時代對資訊掌控與再分配的野心。它不只是一次產品上線,更像是一場理念實驗:AI是否能成為新世代的「知識仲裁者」?或最終仍會重蹈人為偏見與資料失準的覆轍?在這個資訊爆炸、真偽難辨的時代,Grokipedia的誕生無疑為全球知識生態投下了一顆新的震撼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