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反 AI 聲浪高漲,各平台急推「AI 內容減量」功能

AI 內容氾濫在全球社群媒體平台上引發的使用者反感,並分析 TikTok、Pinterest、YouTube、Instagram 等平台如何針對使用者需求調整政策。在 AI 圖片與影片快速擴張的這兩年,多數平台的動態牆已被生成內容大量佔據,導致使用者普遍感到疲乏,甚至出現拒看 AI 作品的趨勢。有些社群開始直接禁止 AI 圖,原因在於作品常呈現模板化特徵,缺乏個體性,使人覺得失真與缺乏溫度。研究也顯示大眾期待的是AI 協助創作,而非AI 取代創作者。為順應這樣的民意壓力,TikTok 已著手調整平台介面與政策。此篇文章說明,TikTok 正在測試AI 內容開關,讓使用者能自行設定動態牆中 AI 圖/影片的出現比例。同時,TikTok 2025 年最新內容審核政策也強化了 AI 自動化審查能力,利用使用者行為數據進行更精準的內容篩選,以減少高風險素材的曝光。此外,TikTok 也強化年齡驗證功能,避免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的 AI 合成內容。

另一個重點平台 Pinterest 則推出生成式 AI 偏好系統。自 10 月 16 日起,Android 與網頁版已率先支援此功能,iOS 則將在數週內陸續開放。使用者能針對不同類別(例如手作、家居、美妝、藝術、時尚)調整 AI 圖片的顯示比例。Pinterest 也已在部分內容中加入AI 修改標籤,並正研發圖片辨識技術,以判斷是否為 AI 生成或修改的素材。文章同時坦言,AI 偵測仍有不少限制,例如使用者可截圖後重新上傳,使標記遺失,增加平台辨識難度。因此 Pinterest 也鼓勵使用者透過回饋系統自主申報可疑內容,以改善瀏覽體驗。

YouTube 和 Instagram 也在調整政策,要求創作者使用AI 製作或AI 編輯標籤。因為影片重新上傳後標籤常會消失,這些機制目前只能部分抑制 AI 內容的擴散。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部分平台因使用者負評而強化控管,Meta 卻仍持續擴大 AI 投資,其測試中的「Vibes」AI 影片服務已吸引約 200 萬使用者,顯示市場仍對 AI 內容抱持高度好奇與需求。文章認為全球社群平台正進入一個關鍵轉折點:一方面必須面對使用者對「失真內容」的強烈反彈;另一方面又需要兼顧創新競賽與商業利益。如何在限制 AI與擁抱 AI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未來社群平台的內容生態與使用者體驗。

閱讀完整文章:https://technews.tw/2025/11/25/how-to-turn-off-ai-content-across-tiktok-and-pinterest/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