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文・郭耀煌
離開政治場域後,與我大學教授角色相關的邀約變多了,剛好可以將政策思惟和學術觀點結合,重新組織自己對高教發展的思考。不少邀約來源有我走過的足跡,因此對之有深刻的體驗,包括大學產學合作、資訊軟體人才培育(ITSA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偏鄉數位機會中心(DOC計畫)、數位學習課程認證等等,其中多項全國性推動計畫曾在我手中啟動或主導。在亞洲大學產學合作論壇分享個人觀點後,聽講的學界友人建議我可將之寫成長文或出書發表。此提議俟我退休得閒後,或可付諸實現,此刻先用短文和大家分享若干觀點。
為了準備論壇講稿,我檢視了IMD世界數位競爭力排名資料。台灣2021排名歷年最佳(64國排第8),2022年則回落至11名(63國),掉了3名,說成歷年次佳不算錯,但少了些自我期許的積極性。其實,總排名第8或11名都算是優等生,但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我注意到台灣在知識面向的排名一直浮沉於16~19名之間,不像未來整備度的排名有具體提升。再細究細項指標,此人才發展面向之排名停滯不前與台灣人才缺口日益嚴重的現象相互呼應。
IMD資料顯示台灣教育支出總額占GDP比率和高教師生比之排名皆位在後段班的50多名,此是否顯示我國需有更積極的教育投資?我在推動USR時,跟幾位教授交換意見,有個共識:高教發展應該是一個國家全球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故也把鼓勵大學參與全球永續發展(SDGs)協作當作USR主要推動策略之一。以台灣的國際政治處境,高教發展在我國的全球戰略中或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包括因應全球人才競逐熱潮。這幾年,不少學界朋友對台灣高教競爭力的前景有日益急切的焦慮感。
IMD排名資訊亦可對應我國人才缺口的現象;國外高技術人才(43)、移民法規對外國勞工的開放度(34)、科學技術人才雇用(45)、數位/科技技能(33)等排名不只在後段班,還呈現退步現象。顯然,政府改善科技人才缺口的措施仍待精進。其中,軟體人才缺口已持續多年。早在2002年,我擔任國科會資訊學門II召集人時,就規劃推動open source研發專案,擴大培育大學軟體創作團隊。而後,協助教育部推動ITSA計畫也逾12年,從初期著重強化資訊科系學生之軟體技能,到目前之跨院系π型軟體人才培育。
但是,我國數位人才缺口正持續擴大,少子化走在國際前頭,新生代的就業取向也有變化,延攬外籍人才和跨境用才未見顯著進展,需要政府提出更積極有效的解方。我在籌備數位發展部時,曾希望其能主導規劃國家數位人才發展方案,並透過跨部會合作實現,以展現新部會的格局,此刻仍盼它能主動承擔。
IMD資料也顯示我國產學知識移轉合作發展程度和科學研究法規之排名皆進步到第10名,有利科研成果透過產學合作進行價值創造。個人認為大學產學合作應該奠基於人才培育及基礎研究,落實於成果轉譯和知識傳播,並且發揚對文明永續和學術公義的貢獻;不要讓師生單打獨鬥,應該提供制度性誘因和專業支援系統;聚焦於大學本身的學術特色目標,早期部署並且長期耕耘,繼而在適當時機拓展多元的價值創造途徑。
「大學之所在,希望之所在」是我推動USR時對大學的價值定位,想必社會各界有相同的期待,故尊重大學自主和學術尊嚴,而大學獲得大量政府經費及社會資源挹注,匯集專業菁英及新生代人才,自不應辜負社會期待,堅守學術倫理,讓大學成為國家和文明永續之希望所在。最後,也期待政府的人才政策有更恢宏的視野和更務實有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