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愈來愈習慣把寫作、搜尋甚至思考的工作交給ChatGPT等工具。但這樣的便利背後,是否也藏著潛藏的風險?iKala創辦人程世嘉在一篇文章中,引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最新研究,揭示人類過度依賴AI工具的深遠後果:不僅造成認知能力下降,甚至可能讓我們產生認知失憶與認知債務。
此篇文章指出,MIT研究團隊以實驗方式探討AI寫作對人腦活動的影響。研究對象被分為三組進行長達四個月的寫作任務,分別為全程使用ChatGPT的ChatGPT組、僅使用Google搜尋的Google搜尋組,以及完全不依賴工具的純大腦組。結果發現,純大腦組的大腦展現出最強烈且廣泛的神經網路連結,而ChatGPT組則出現最弱的腦部耦合與認知參與。
更令人震驚的是,高達83%的ChatGPT使用者記不得自己幾分鐘前寫出的句子,顯示他們的記憶與思考參與極低,MIT稱之為認知失憶(Cognitive Amnesia)。相比之下,僅有11%的純大腦組出現此情況,落差極為顯著。
程世嘉在此篇文章中以請了代駕後,自己卻忘了怎麼開車來比喻這種情況。他指出,長期仰賴AI寫作,會讓使用者僅扮演資訊搬運工,無法真正內化知識。這種以未來認知力換取眼前便利的作法,MIT研究人員稱為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其根源在於人腦的神經可塑性:不用就會退化。
此篇文章亦提出另一個深層警訊:AI正在將我們從依賴GPS而迷失方向的狀態,提升到依賴ChatGPT而失去思考能力的新階段。若長期跳過思考、組織、構思等基本功,人的認知能力將難以建立堅實基礎。程世嘉援引日本職人精神與守破離的學習觀點,強調若不先紮實走過「守」的過程,貿然借力AI跨入「破、離」,最終將導致根基不穩。
然而,文章也提供了一線希望。在研究的第四階段中,那些先自己寫出初稿,再以ChatGPT編輯潤飾的參與者,展現出更高的記憶與神經連結力。這顯示,若AI的使用方式是「先思考、後優化」,反而能帶來大腦的正向刺激。這一組被稱為Brain-to-LLM組,其大腦活化模式甚至與Google搜尋組相仿。
程世嘉最後呼籲,與其全面禁用AI,不如聰明使用。他提出一套與AI共存的策略:先守,再破離先用自己的腦袋完成思考,再善用AI工具加值。對於年輕學子與職場新手而言,ChatGPT應是協作者而非替代品。
總結來說,此篇文章是一場對生成式AI深度依賴的警鐘,也是提醒我們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切莫讓自己的核心能力默默被削弱。唯有堅守思考的本質,才能避免欠下無法償還的認知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