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工具幾乎成為每個人寫作、報告與解題標配的現在,速度與效率似乎成為主流價值。但此篇文章提醒我們:在這股便利的洪流下,或許有更深層的東西正在被悄悄犧牲,那就是我們思考的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近期進行的一項實驗,首次以腦波儀追蹤寫作時人腦的活動狀態,並比較使用 ChatGPT、Google搜尋,以及完全不依賴工具三組人在寫作表現與神經活躍度上的差異。此篇文章詳細揭示研究結果,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依賴ChatGPT的受試者,大腦活動呈現明顯低度狀態,甚至幾乎沒有涉及創造與記憶處理的腦波訊號。
這項研究進一步指出,這群AI使用者的作品普遍缺乏原創性與深度,英文老師評語為欠缺靈魂。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參與者在寫作後竟記不得自己剛才寫了什麼,顯示內容未被大腦有效吸收與內化。
反觀那些完全不用AI、依靠自己思考完成寫作任務的人,不僅腦部活動最為活躍,還展現出更高的專注力與創造性。他們對自己產出的內容也更具歸屬感與認同。即使是使用Google搜尋的組別,也因必須主動整合資訊而維持了高度的認知參與,顯示工具的使用方式遠比是否使用工具來得關鍵。
此篇文章更進一步引用角色互換實驗的結果,指出原本依賴ChatGPT的人,即使改為自行寫作,也難以快速回復思考能力;而長期用腦思考者則能靈活地將ChatGPT作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展現出人機協作的最佳範例。
文章亦引述精神科醫師Dr. Zishan Khan的觀察,指出青少年若在學習早期就過度依賴AI,將可能削弱神經網路的發展,損及記憶、問題解決與資訊處理的能力,長期後果不容小覷。
儘管研究帶來不少警示,此篇文章仍提供實用建議,引導讀者重新思考AI的使用方式:與其把思考全數交給 AI,不如將它視為資料整理、靈感激發與語言潤飾的助力。透過有意識地調整使用習慣,仍可在享受效率之餘,保有深度學習與原創思維的空間。
此文章對於正身處AI時代的學生、寫作者與工作者,無疑是一記深刻的提醒:當一切都能一鍵完成,思考是否已經悄悄停工?在善用科技與保護大腦之間,或許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學會的智慧平衡。
閱讀完整文章: https://www.adaymag.com/2025/07/16/mit-brain-scan-study-chatgpt-use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