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加速滲透各行各業的當下,此篇文章聚焦於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推動的「AI應用躍昇計畫」——這是臺灣政府為落實「AI新十大建設」與「人工智慧島」政策藍圖的重要一步。該計畫旨在打通人工智慧從技術研發到產業落地的最後一哩,透過法人技術能量與系統整合業者(SI)合作,推動AI共通模型在製造、醫療、農業等產業的全面應用,以實現「快速導入、容易擴散」的雙重目標。
作者更說明,這項計畫以「共通模型」為核心策略。不同於以往企業各自開發、重複投入資源的作法,政府希望透過由法人累積的AI研發成果與試製場域資源,建立具普遍適用性的AI解決方案,讓產業界能直接「套用」這些模型至自身流程,縮短開發時程與成本。目前法人科專已開發 31個共通應用模型,並成功導入 279家企業 使用,後續還將針對 20個產業別 進行客製開發。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在記者會中指出,AI應用躍昇計畫的設計目的在於協助產業「快速起跑、集體升級」。他表示:「共通模型的最大價值,在於可複製、易擴散。」這意謂著當不同產業或製程之間存在類似流程時,企業即可參考既有成功案例進行改良與套用,從而形成跨產業、跨供應鏈的AI導入群聚效應,加速臺灣整體AI技術普及。
根據文章內容,計畫初期將優先聚焦(但不限於)八大關鍵產業:
化工與塑膠、金屬加工、半導體製造、精密機械、醫療照護、電子組裝、零售流通,以及農業與食品加工。
這些產業被視為AI導入後可立即創造高經濟效益的重點領域。
在資源分配上,政府提供每案最高新臺幣3,000萬元的研發補助,並依據企業導入規模分為兩種類型:
- 導入型:鼓勵企業攜手SI業者或法人共同導入AI技術,每案補助上限為 2,000萬元。若執行計畫的SI業者能在後續推廣至4家以上企業,還可申請 1,000萬元加碼補助。
- 擴散型:由SI業者主導申請,每案補助上限同樣為 2,000萬元,但須將AI技術擴散至至少 8家應用企業。
這種「導入+擴散」的雙軌機制,正是經濟部希望達成AI技術「規模化落地」的關鍵設計。
文章同時提到,現場出席的產業公協會代表,包括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 陳鴻文、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 王堅倉、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陳泰宏、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監事 林松益 及絲織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 葉乙昌 等人,皆對計畫寄予厚望。
多位代表指出,目前臺灣產業正同時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關稅壓力、人力短缺與永續發展挑戰,AI的導入將有助於緩解設計與製造端的負擔,並強化生產效率與智慧決策能力。他們一致認為,「AI應用躍昇計畫」若能落實,將成為推動臺灣產業升級與數位轉型的重要助力。
本文最後強調,這項計畫不僅是政府的技術補助方案,更象徵臺灣產業邁向AI共創生態系的重要起點。透過政府引導、法人技術與企業實務三方協作,AI將不再只是少數科技大廠的專利,而能深入每個產業角落,從製造現場、醫療照護到農食加工,形成具在地特色的AI應用典範。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以「共通模型」為槓桿、以「群聚擴散」為動能的AI產業革命。未來能否真正讓AI成為臺灣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力,仍有賴公私部門持續協力推進。但毫無疑問地,這場AI應用的政策實驗,已為臺灣描繪出一條更具系統性與規模化的智慧轉型路徑。
閱讀完整文章: https://www.moea.gov.tw/MNS/doit/news/News.aspx?kind=1&menu_id=13419&news_id=1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