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從一個看似搞笑、其實相當實用的問題出發——「Google Antigravity 要怎麼用?」作者一開始也跟多數讀者一樣,完全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彩蛋、實驗功能,還是一個真正的產品。經過一番搜尋與讀者私訊提醒,才發現所謂的「Google Antigravity」,其實指的是一種架在 Chrome 和各種 Google 服務上的「自動化代理人」系統:它能自己打開網頁、點擊按鈕、抓文件、寫摘要、存到 Google Drive,像一個會用瀏覽器又會寫稿的數位助理。文章就是作者實際安裝這套「Antigravity 風格」代理人架構,接上自己的 Google 帳號,拿真實任務來測試,並把整個過程中如何安裝、怎麼操作介面、能做哪些工作、常見問題與風險,一次說清楚。讀者在進入正文前,可以先把它想像成:一份教你用開源工具、瀏覽器自動化與 Google API,打造專屬「自動化實習生」的深度實作記錄。
在技術與實作層面,此篇文章先澄清一個關鍵前提:目前並沒有一個叫「Google Antigravity」的官方產品,真正運作的是一套類似 Puppeteer 或 Playwright 的瀏覽器自動化框架,加上一個代理人調度系統,再透過 OAuth 連到 Google Drive、Docs、Calendar、Gmail 等服務。作者從環境準備開始講起:安裝 Node.js、更新 Chrome、建立專案資料夾與 .env,接著從 GitHub 抓一個具備「代理人協調器、記憶體系統、任務佇列」的模板,如果模板支援呼叫大型語言模型,就再接上像 OpenAI 這類提供者。下一步是很關鍵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 OAuth 設定:申請 Google OAuth 憑證,只開啟必要範圍、妥善存放 Token,並強烈建議用獨立的 Google 帳號和兩步驟驗證,把這個代理人當成拿著你家鑰匙的新人助理來看待。在實際運行上,作者透過 npm 指令啟動本機服務,進到一個有「任務輸入框、代理人列表、瀏覽器即時畫面、紀錄與記憶區」的儀表板,並用一個很具體的任務示範:請代理人打開五個競品網站,抓取方案價格、截圖方案表格、整理成 Google 文件。文中不只描述操作流程,還深入解釋背後的小技巧,例如用語意較穩定的 CSS 選擇器而不是脆弱的 XPath,如何清洗文字、產生結構化資料,如何利用延遲打字、限制導覽深度、設定逾時與重試,來避免被當成惡意機器人。作者也花不少篇幅說明如何測試:先用無頭模式試跑,再切成有頭模式「看它怎麼點」,搭配網路限速、逐步截圖、詳細紀錄決策理由,一步步排除 Cookie 牆、懶載入、反爬機制等常見地雷。
在應用情境與讀者實際可運用的層面,此篇文章並不是單純的工具介紹,而是很具體地告訴你:「哪些工作,用這種 Antigravity 式的代理人最值得一試」。作者列出一系列風險低、回報高的入門流程,例如:先讓代理人跑一趟「研究到文件」的管線,從幾個指定網址抓標題與關鍵數據,幫你先整理出一頁的 Google Docs 大綱;或是每天整理 Gmail 未讀主旨成一份摘要、早上依據 Calendar 行程產生簡短準備清單、定期幫你截圖一批登陸頁面存到 Drive 做版本對照,甚至用簡單 SEO 檢查流程,確認一篇網頁在標題、描述、標題階層與字數上是否合理。如果你是寫作或內容工作者,此篇文章特別強調一個實務心法:先用這些代理人建立研究與彙整的流程,讓它幫你準備素材與架構,再由你自己寫出真正有個人風格的內容,而不是期待它直接吐出完稿。最後,文章也整理了常見問題與思維提醒:從 Puppeteer 與 Playwright 如何選擇、法律與合規風險該怎麼拿捏、為什麼一定要注意 robots.txt 與網站條款,到如何用嚴謹的授權範圍、精準的任務描述、變更紀錄與隱私防線,長期維持這套自動化系統的穩定與安全。整體來說,此篇文章是一份兼具技術深度與實務經驗的長篇導覽,適合任何對「用瀏覽器代理人和 Google 生態系,打造半自動工作流程」有興趣,但又不想只停留在概念層面的讀者閱讀。
閱讀完整文章:https://skywork.ai/blog/how-to-use-antigravity/?utm_source=chatgp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