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倫理受關注:數位部建立規範,智慧局建議企業4面向因應機密外洩風險

2023/09/03

人工智慧(AI)浪潮襲來,科技倫理備受關注,數位部長唐鳳表示,AI技術若被不法人士利用,將嚴重干擾民主體制;數位部後續將建立規範及教育訓練機制,協助政府運用AI提升行政效率,促進民眾與政府的互信。

數位部發布新聞稿表示,分別於8月26日及9月2日各辦理一場「AI未來民主化」(Democratizing AI Futures)審議式工作坊,邀請相關利害關係人討論如何因應生成式AI發展。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昨(2)日出席工作坊表示,生成式AI的發展在行政院各部會都要重視,有效導入可以強化政府的各項施政的效率,公民也是這項技術應用的利害關係人。

唐鳳表示,自從生成式AI普及後,如今AI服務琳瑯滿目,可以翻譯、繪圖、寫程式,甚至提供靈感,成為各行各業重要幫手。

但唐鳳指出,AI也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例如少數不法之徒用以冒充他人的臉和聲音。這不僅造成財產損失、影響人際互信,一旦受到極權政體與有心人士利用,更將對民主體制形成重大干擾。

唐鳳表示,目前最先進的生成式AI,往往由單一企業訓練,再提供給全球使用。但各地文化與價值觀不同,對事物的詮釋往往差異甚鉅,單一來源的模型,不但容易偏頗特定群體,也難以適應世界的多元樣貌。

數位部在今年正式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集體智慧計畫」(Collective Intelligence Project, CIP)合作夥伴,結合OpenAI、Anthropic等業界夥伴發起對齊大會專案,以「點子松」為平台啟動「AI未來民主化」對話,舉辦審議式工作坊討論如何因應生成式AI發展,讓台灣成為世界首創運用語言模型,輔助公民審議以對齊AI價值的國家。

唐鳳表示,從參與者討論及回饋中,了解從資料蒐集、處理到數據運用,都需要照顧社會對AI倫理的不同期望。這兩次的討論內容,也將用於調整語言模型,推動台灣特色的AI發展。

為回應各界對正確應用AI於公共治理的期許,數位部表示,後續將結合國科會「科技、社會與民主中心」智庫,建立相關規範及教育訓練機制,協助政府在運用AI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時,也能秉持負責任及可信賴的態度,並保有自主思維及創造力,促進民眾與政府的互信。

面對生成式AI的機密外洩風險,智慧局建議企業從4面向因應
人工智慧浪潮來襲,衍生科技、金融產業營業秘密外洩風險,經濟部智慧局建議,企業可以從建立內部規範、區別機密等級、教育訓練、稽核機制等4面向著手,另也須與供應鏈廠商達成共識,落實營業秘密風險管控。

生成式AI浪潮替生活和工作增加許多便利性,但如果企業員工使用ChatGPT詢問的資訊涉及機敏資料,可能會造成公司營業秘密成為AI訓練資料庫的內容,使企業機密面臨外洩風險。

經濟部智慧局表示,營業秘密依產業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分成技術型、商業型,技術型為研發技術、製造配方等,商業型包含客戶名單、行銷策略、市場布局等。

智慧局建議,企業面對生成式AI帶來的機密外洩風險,可以下列4面向因應。第一,須建立使用規範,讓員工清楚知道哪些資訊不能輸入,像是生技業的實驗數據、科技業的機器擺放位置等,避免成為AI技術開發者訓練資料的一部分。

不過智慧局也說,營業秘密的界定在實務層面上有一定困難度,常見的狀況是員工在雛型構想階段時,運用生成式AI查詢參考資料,過程中可能也會洩漏營業秘密,因此,可依照產業類型將營業秘密分類、分級,例如研發部門人員可能要完全禁止使用,防止實驗室數據外流,業務部門人員則可開放部分使用。

第三,因AI科技發展變化莫測,智慧局提醒,企業對員工的在職訓練也非常重要,須培養員工對生成式AI有使用風險的認知,否則當營業秘密外洩事件發生的時候,通常為時已晚。

第四,公司內部建立稽核機制,由上級主管、或者員工之間去審查專案內容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了解哪些內容是由生成式AI產出,以達到預警和風險控管效果。

智慧局表示,企業與供應鏈廠商之間會互相分享營業資訊,像是原料供應商、採購數量等,這也可能涉及營業秘密外洩,因此供應鏈之間需達成共識,在生成式AI使用越來越普及情況下,做好企業內外風險管理。

資料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1270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