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深入介紹「規格驅動開發(Spec-Driven Development, SDD)」的核心理念與實務流程,並對比傳統開發與近年流行的 Vibe Coding 模式,說明 SDD 在 AI 世代如何成為一種兼顧速度與品質的全新開發範式。
文章指出,傳統開發強調流程與紀律,適合穩定性高、規模龐大的系統;Vibe Coding 則透過自然語言提示快速產生程式碼,速度驚人但品質參差不齊、難以維護。而 SDD 旨在整合兩者優勢——將開發流程的重心從撰寫程式碼轉移至定義規格,透過 AI 執行具體實作,讓人類工程師能專注在架構設計與品質把關。SDD 的核心哲學是「意圖即真理(Intent is the Source of Truth)」。在這個模式下,一切技術設計與程式碼產出皆根據一份清晰、結構化、可追蹤的規格文件推導而來。這不再是傳統上那種寫完即被遺忘的文件,而是驅動整個開發流程的「活文件」。以 VSCode、GitHub Copilot 與 Codex CLI 的實務操作為例,具體展示了如何透過 AI 與人類協作建立 SDD 流程:1.規格撰寫(Specify):工程師透過 GitHub Copilot Chat 協助,撰寫需求與驗收標準(如使用 EARS 語法),並建立包含使用者故事與業務邏輯的 requirements.md。2.技術設計(Plan):AI 根據規格文件生成 design.md,內含 API 設計、資料流程、架構規劃等。工程師審核與優化 AI 的輸出。3.任務拆解(Tasks):將設計拆解成具體的開發任務清單(tasks.md),並轉化為具有完整上下文的 GitHub Issue,以供 AI 後續執行。開發者可透過 Codex CLI 在本地讀取 Issue,自主進行開發、測試與提交 PR,並自動生成實作報告。人類工程師則於 PR 階段審查程式碼是否符合原始意圖,必要時透過 Review 留下修改建議,由 AI 再次執行修正,形成一個可控、可回溯的迭代流程。
文章也指出,SDD 的優勢在於:品質與速度的雙重平衡:結合 AI 自動化與嚴謹規劃流程,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保障系統架構品質。知識的可傳承性:透過活文件與 Git 版控,使得每一次修改都有明確脈絡可循,方便團隊協作與後續維護。角色的重新定位:資深工程師從「寫程式」的角色,轉型為「意圖設計者」、「架構把關人」與「AI 教練」。SDD 並非只是一套理論,而是一個已可實作、可評估成果的具體流程。透過 GitHub MCP 的整合,AI 不僅能產生程式碼,還能參與 DevOps 操作,達成從意圖定義、開發執行、到交付驗證的全流程自動化。總結而言,此篇文章不僅闡明了 SDD 的原理,更透過完整實作流程,展示了人機協作在軟體工程中的未來可能。對於追求可維護性、開發效率與團隊治理能力的技術領導者與資深工程師而言,SDD 不僅是工具上的升級,更是一場關於角色轉型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
閱讀完整文章:https://xn--uy0a.tw/AI/sdd-ai-copilot-codex-devops-work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