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I Application Spending Report: Where Startup Dollars Really Go

此篇文章深入剖析AI如何從底層基礎設施轉向應用層的真實落地,並揭示「AI原生公司」如何重新定義企業運作的面貌。透過與金融科技公司Mercury合作,研究團隊分析了2025年6至8月超過20萬家新創公司在AI應用上的實際支出數據,進一步整理出50家最具代表性的AI應用層公司,呈現一份以「實際使用情境」為基礎的AI排行榜,遠比傳統流量排行更具行動意涵。不同於僅提供運算資源或模型的基礎服務商,這些入選企業代表了AI如何被整合進產品與工作流程中,成為企業真正投入的方向。此篇文章指出,AI不僅提升特定職能的效率,例如用於專利律師的工具,更讓原本侷限於少數專業的能力,得以擴散成企業中普遍可用的技能——每個人都能成為創作者、工程師或客服代表。

在分類上,文章將這50家AI應用公司分為兩大主軸:「水平型應用」(Horizontal Applications)與「垂直型應用」(Vertical Applications)。前者佔比約六成,主打提高整體生產力,如OpenAI、Anthropic、Notion等通用型助手,以及像Fyxer、Otter AI等智慧會議紀錄與即時回饋工具;後者則鎖定特定職能領域,如法律、銷售、HR等,其中部分公司甚至提供可完全取代人力的「AI員工」,例如Crosby Legal的AI律師與Cognition的AI工程師。文章特別指出,創意工具與所謂的「vibe coding」(無程式碼或低程式碼開發工具)已從特定部門的專屬工具,轉型為人人皆可使用的生產工具。以Replit為例,該平台不僅提供自動化開發代理人,還整合雲端服務、資料庫與安全發布功能,成為企業內部自建工具與工作流的重要支柱。

此外,文章也描繪了AI產品如何從「消費者導向」(consumer)、進階到「進階使用者導向」(prosumer),最終進入「企業級市場」(enterprise)。有近七成入選公司不需企業授權即可導入,顯示許多AI工具具備先以個人使用滲透、再自然擴散至團隊與企業的潛力。例如Midjourney與Cluely等產品,儘管最初是消費者導向,但已逐漸在商業環境中站穩腳步。總體而言,此篇文章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訊號:AI不再只是實驗性質的探索工具,而是實際驅動企業運營效率與創新模式的核心力量。隨著AI原生公司的崛起,我們正見證一個從「產品即服務」走向「AI即團隊」的轉型時代,未來的新創企業,可能不再是招聘團隊,而是「部署AI」。

閱讀完整文章:https://a16z.com/the-ai-application-spending-report-where-startup-dollars-really-go/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