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戶掌握財富翻轉的大機會! 三個角度,看台積電供應鏈十年成長十倍的關鍵因素

專欄作家林宏文 | 2024-01-23 10:3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台積電扶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策略,將是未來十年台股最大投資亮點。寬量國際(QIC)追蹤49家台積電供應鏈廠商財務資料,預估市值十年內將成長10倍,較台積電十年成長3.6倍要高,這個預測報告有不少值得探討的重點,我想再從三個角度,深入分析這個台股未來十年的投資大趨勢。

首先,台積電從1987年成立至今37年,早年並不重視培養本地供應鏈,甚至初期以接歐美等外商訂單為主,還曾被台灣IC設計客戶抱怨不重視本地客戶。至於台積電晶圓代工廠所需的各種設備,材料及零組件,在全球化的年代中,也都採用各國最佳方案,沒有培養本地供應商的作法。

不過,自從2018年美中開始大打貿易戰及科技戰後,在地緣政治衝突及疫情造成供應商斷鏈,再加上台積電七奈米之後明顯超前先進製程,已出現供應商趕不上台積電腳步,或者不願意為台積電量身訂做獨特需求,因此台積電才開始積極培養本地業者,建立自主的第二、第三供應源,降低被大廠控制的風險。

因此,台積電日前就對外宣布,將積極培養及扶植台灣本地供應鏈,預計到2030年,將輔導在地供應商,改善製程、提升良率的公司家數,將達到38家,此外,在原物料、零配件及後段設備,也都要提升在地採購的比率,要分別達到50%、68%及38%。(圖一)

在台積電宣誓這個十年大目標下,可以想像未來本地供應鏈將接到相當多的訂單,不管是從擴廠相關的無塵室與機電工程,再到載板、探針卡以及矽中介層封裝,還有集大成的先進封裝CoWos相關的各種設備、材料及零組件,都已呈現蓄勢待發的十年大成長態勢,這也是QIC會做此預測報告的基本假設。(圖二)

其次,也可以分析過去全球半導體大國培養本地供應鏈的策略,與台積電目前的作法做一個對照。觀察過去半導體大國對供應鏈的培養,美國、日本雖然半導體製造優勢早已不再,但在半導體設備及材料上仍有不少領先企業,不過,從半導體製造規模來看,南韓與台灣情況最接近,最值得拿來與台積電對比的應該是南韓三星電子。

比較南韓與台灣的產業型態,三星是以大財團的作戰方式,從第一天開始就積極培養在地供應鏈,但台灣是中小企業型態,台積電要先求自己可以發展,沒有扶植自己供應鏈的想法及作法。

此外,三星的供應鏈,很多都是三星集團內部投資,而且大部分都從供貨三星開始,有很多還是三星離職主管所創辦,與三星關係緊密。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與三星密切相關,後來要進軍南韓以外的國際市場,就會面對較多挑戰。

至於台積電的供應商,幾乎都是從中小企業長大的,而且原本業務可以說都跟台積電無關,每一家都是老闆拿著皮箱到各國做業務起家的,早已被要求嚴格的客戶磨鍊出十八般武藝,當然本身競爭力也就扎實很多。

而且,這些供應鏈廠商最近幾年接到大老哥台積電的指示,帶著打造本地供應鏈的強烈使命,又在台積電的操練折磨下,把技術及產品做得更有競爭力,在台積電赴海外投資時,也有機會跟著進軍歐美日等國際市場。另外很多公司早就打進中國市場,大概只有南韓市場攻不太進去,因此台積電這些供應鏈,未來成長機會應該比三星供應鏈體系要大很多。

第三個角度,投資要成功,一定要領先別人布局,如今對於台積電半導體供應鏈廠商的理解,外資並不是太清楚,但台灣投資人每天都在討論台積電概念股,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了解這個產業的投資人,當然也一定有機會掌握資訊落差,比外資先行布局及領先獲利。

從QIC的資料來看,外資目前持股台積電近73%,但若統計這49家台灣半導體供應商的外資持股,平均外資持股比率中位數僅7%,不到台積電73%的十分之一。至於持股金額更少,國際投資人目前持有3,430億美元的台積電,但是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相關企業的持股僅約47億美元,外資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持股金額,僅有台積電的1.4%。(圖三,圖四)

會造成這種投資落差的現象,是因為外資券商選擇研究的公司市值都不會低於10億美元,因此這些中小型企業幾乎都沒有外資進行研究覆蓋。但是,這種資訊落差,正是台灣投資人的大好機會,散戶投資人早就應該先下手為強,根本不必等外資關愛的眼神,外資的後知後覺,正是本地投資人可以利用的優勢。

在昨天的記者會中,QIC執行長李鴻基提到,台灣是去年僅次於日本的亞洲最強股市,去年十一月外資開始大買,除了今年初開盤有幾天大賣之外,在台積電法說會的前後,外資又瘋狂加碼。若究其原因,應該是台灣掌握了AI大趨勢,AI不僅拯救了很多傳統硬體股,其實關鍵還是台灣半導體的國際競爭力很強。

李鴻基也說,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買台積電,基本上有點像是買台股指數,因為台積電是貢獻台股加權指數最多的成份股,不過,若投資人想打敗大盤,就不能只買台積電,要超越指數,或許台積電供應鏈股票就是最佳打敗大盤的標的。

此外,李鴻基也強調,過去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公司,很少跟國際投資人說明公司的成長性,也很少辦現增,未來如果能有更好的市值,就可以用更低成本募到更多錢,對於進軍國際市場也會很有幫助。

他也提到台灣的ETF,可以說是近來推升股市最重要的買盤,目前投信的整體存量已從1兆增加到1.5兆,散戶大買ETF的趨勢還在持續,李鴻基估計今年可能ETF可以達到3兆元。但目前還沒有ETF是以台積電供應鏈為投資標的,未來若有這種標的,投資人會像螞蟻搬大象一般,用更多的ETF把這些標的納入投資組合中。

(左起為寬量國際顧問何柏杰、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

QIC投資長谷月涵也說,台積電的投資價值正在升高,過去在外資眼中,台積電一直是本益比18倍,殖利率3%的股票,屬於比較成熟的投資標的,但最近幾年台積電持續成長,似乎已有朝向成長股的方向發展。

因此,如果台積電化身成長股,未來本益比可能可以再拉升,股價上漲的因素就比殖利率重要得多。此外,利率現在是5%,但今年下半年開始就有降息空間,未來投資人對殖利率的考量會有調整。

不過,若用谷月涵看股票到底是要觀察殖利率(yield) 還是成長型(growth)的角度來看,關注一下台積電供應鏈股票的本益比及殖利率,其實也一個很好的角度。

雖然近來很多台積電供應鏈的股價已明顯上漲,但是有很多公司,過去長期都處於本益比十倍,而且殖利率在6%至8%的狀態。相較於台積電,這些公司的本益比更低,殖利率更高,這樣的公司非常多,在長期不被注意到的情況下,也創造了這些股票的超額利潤。

十年成長十倍,這對任何投資人來說,都是一個資產翻轉的大機會,近來也處於飆漲的AI概念股,雖然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半導體創造的附加價值更大,晶片難度與競爭障礙更高,扎實度顯然比硬體系統廠強,很多台積電半導體供應鏈公司,早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績優股,或許跟著台積電培養及扶植台灣本地供應鏈的腳步,台股投資人也可以抓到人生財富翻轉的大機會。

QIC研究的49家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企業如下,分別是昇陽國際(8028)、中砂(1560)、瑞耘(6532)、帆宣(6196)、濾能(6823)、漢唐(2404)、聖暉 (5536)、迅德興業(6292)、盟立(2464)、華景電(6788)、世禾(3551)、科嶠(4542)、京鼎(3413)、 上品(4770)、日揚(6208)、長興材料(1717)、光罩(2338)、家登(3680)、家碩(6953)、意德士 (7556)、弘塑(3131)、辛耘(3583)、友威科(3580)、閎康(3587)、汎銓(6830)、宜特(3289)、 桓達(4549)、捷流閥業(4580)、晶彩科(3535)、博磊(3581)、鈦昇(8027)、萬潤(6187)、致茂 (2360)、采鈺(6789)、精材(3374)、崇越(5434)、華立(3010)、翔名(8091)、光洋應材(1785)、 永光化學(1711)、中華化學(1727)、三福化工(4755)、達興材料(5234)、勝一化工(1773)、聯華實(1229)、信紘(6667)、志聖(2467)、均華(6640)與均豪(5443)。

*以上圖片來源:寬量國際(QIC)

資料來源:https://srtechmedia.com/news/2fce74a2-8987-482e-a660-5740a9228dbc?fbclid=IwAR3yGXBkYDou2VIiWYx_y2ugjXvQiQCREx9ETp4f91yMvzFxxXGhmLqJGrM_aem_AVZPZkEVtrnOHb8O3iucE91JYYvJcnNcNsxCAbnpR4FPzNcDWcuio0woWCwGtMRqdmw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