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 AI 技術競爭進入白熱化之際,此篇文章揭露了一項重量級消息:博通(Broadcom)執行長陳福陽近期透露,公司拿下規模高達 100 億美元的晶片設計訂單,而業界普遍認為,這位神祕客戶正是 OpenAI。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晶片並非要對外銷售,而是專供 OpenAI 內部運算使用,目的在於緩解龐大的算力需求與未來潛在的 GPU 短缺風險。
早在 2023 年,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就曾公開抱怨 GPU 供應不足,導致 API 服務速度和穩定性都受到限制,外界當時便盛傳 OpenAI 將跨足自研晶片。如今隨著 GPT-5 上線,推動運算需求急遽攀升,OpenAI 計畫在五個月內讓伺服器規模翻倍,自研晶片成了必然選擇,不僅能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也能有效控制長期硬體支出。
作者也提及,博通與台積電在這項合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博通具備深厚的網通晶片設計實力,而台積電則在先進製程量產上居於全球領先。雖然目前尚不確定台積電是否持續參與,但這兩大合作夥伴仍被視為 OpenAI 建立晶片自主化道路上的核心力量。這場佈局的戰略意義遠不僅止於供應鏈調整。文章指出,AI 晶片市場正出現「XPU化」趨勢,也就是客製化的異構運算架構。Google、亞馬遜、微軟等科技巨頭早已投入自研 AI 晶片行列,若 OpenAI 也跟進,不僅能與自身模型深度整合,進一步最佳化能效與延遲,更將推動市場加速走向「軟硬整合」的新世代。
值得一提的是,NVIDIA 仍是現階段 AI 半導體的絕對領導者,其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56%,即便 H20 晶片受限於出口管制尚未出貨,依然維持強勁動能。然而,OpenAI 的加入,象徵未來產業不再只是演算法的比拼,而將延伸至基礎硬體層的自主化競賽。從 OpenAI 的角度來看,打造自家晶片並非意在挑戰 NVIDIA 的市佔,而是要確保自身 AI 模型能穩定、安全且具成本效益地運行。這意味著未來 AI 巨頭將同時扮演軟體與硬體的雙重角色,推動產業生態系進入新階段。
綜觀而言,此篇文章揭示的,不僅是一筆 100 億美元的晶片訂單,而是全球 AI 技術戰略轉折的縮影。當 OpenAI 的自研晶片逐步進入量產時程,能否順利落地,將不只影響公司本身的發展動能,更可能引爆一場以「晶片自主」為核心的新一波 AI 基礎建設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