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臺灣AI發展的新風貌

臺灣過去幾年跟隨全球熱潮,有一番AI全民運動盛況,政府也推出AI行動計畫(2018-2021)。我曾主導此計畫之初期規劃,後來回歸學界,不再參與。最近為了準備演講,蒐集一些資料了解臺灣AI發展的現況,發現它帶著朦朧美感,但有些許憂心。

整體而言,產業AI化推動已經發揮啟蒙作用,但普及率和成熟度有待提升。根據人工智慧學校調查,有近8成受訪企業導入AI,但其中約75%企業處於定義AI應用場景、評估技術可行性等早期階段,離商業部署仍有差距。另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企業導入AI的目標在於提升工作效率和創造利潤,2022年控制成本成為主因之一,反映出企業趨向保守。至於,AI產業化的發展面貌較為朦朧,AI on Chip進展也有待觀察。

人才衝刺部分,培育萬人智慧應用先鋒目標在人工智慧學校助攻下,成效算是不錯。養成千人智慧科技菁英的績效較難評定,若從臺灣在國際AI頂級會議論文發表數遠落後於美中日韓、新加坡和以色列,難免讓人憂心。有個統計顯示全球AI人才缺口達70萬人,求供比3.33,而臺灣的求供比僅1.15,可解釋為我國AI人才培育已有成效。然而,過去五年全球AI人才需求成長74%,臺灣僅成長約42%,顯示我國AI產業成長動能落後全球。

至於匯集全球AI人才和建構國際AI創新樞紐的雄心壯志難稱成功。我負責規劃時,有人問及台積電之後,臺灣何時可以再次育成自己的新數位神山,比肩Google等企業在資料經濟的地位。當初,曾構思和國際大廠合作設立大型AI領頭羊公司,串連AI新創,發展從晶片、系統到軟體服務的國際化AI產業生態圈。這幾年,雖有國際大廠來台成立AI團隊,但偏重運用台灣人才,非以台灣為營運核心,並未發揮領頭羊作用。

法規調適最沒有進展。迄今,我們尚未建立兼顧人權及促進創新的AI相關法規,包括資料治理、科技演算法及AI應用規範等,此不利於促進國民對AI的信任,也阻礙AI應用的普及和產業發展。

近期,政府把關注焦點轉移到資安、無人機、低軌道通信衛星等,尚未對外提出新一階段的AI政策藍圖。但是,這些新興熱門領域也離不開嵌入AI技術。關鍵科技要發揮真正的實力,需要長期深耕,科技政策宜避免像浮萍,風吹到那裡,跟著漂到那裡,沒有札根,無法成就護國山林。

臺灣若要有燦爛的AI發展風貌,仍需嶄新的政策支持,讓AI真正成為發展資料經濟和建構韌性國家的核心發動機之一。除了健全法制,營造親善有序的AI應用環境,也要維持民間持續投資AI的動力。我曾草擬產業數位發展促進法,期望透過政策配套,激勵企業投資數位轉型,並建立通用性ICT沙盒輔導機制,協助民間數位創新構想加速商業化。此法若實現,對產業AI化也有助益。另外,仍應努力推動臺灣成為國際AI創新樞紐之一,建構一個具有跨域合作和全球運籌活力的AI產業生態系,而扶植國際原生新創、軟硬攜手建構國際競爭利基及強化產業AI化服務鏈是關鍵因素。最後,政府部門導入AI的步調也可再加速。

111/10/10 郭耀煌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129399307262181&id=100005763965171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