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升級 GPT-5 變笨?如何改回舊版 GPT-4o、差異一次看懂

這篇文章聚焦一個敏感、卻很實用的問題:GPT-5上線後,為何不少人覺得它變笨了,甚至想切回GPT-4o?此篇文章的脈絡很清楚GPT-5並非單純把參數拉高,而是把ChatGPT帶進一體化:用統一路由與即時判斷,在快回覆與深思考之間自動切換,並加上可選回應風格、升級語音 Gmail、Google Calendar連結,讓使用者少動腦在設定、多把力氣花在把事做完。官方也明確說明,這個路由會學習使用者的切換行為、偏好與正確性指標;當用量到頂,系統自動改以mini版本承接請求。

就能力面,GPT-5在推理、事實正確性、指令遵循與長上下文都有顯著提升(包含健康、寫作、程式等常見情境),並以安全補全方式降低高風險題材的殘餘風險;Thinking系列還把先思考再作答的鏈條式推理做成訓練預設。這些改動構成了更可靠,但也更克制的整體個性。

然而,體驗上的變笨爭論並非空穴來風。多家媒體的實測與使用者回饋指出:與GPT-5較為理性、結構化的風格相比,GPT-4o在創作、節奏與情緒回應上顯得更有人味、更會接話,情感支持也更自然。這讓一部分長期用戶把溫度視為效率的一部分,進而偏好回到4o。為了降低這種落差,ChatGPT 同步推出回應風格設定(Cynic、Robot、Listener、Nerd),本質是四套可切換的表達模板:直白冷幽默、精簡中立、溫和回映、理性說理。它不改變模型能做什麼,但能快速把語氣與節奏調到你需要的軌道,對內容、客服、教學等場景特別省時。

你若想把ChatGPT從回話推向辦事,這波也把連結器與語音體驗拉齊:Gmail、Google Calendar等連結已對Plus、Team、Enterprise逐步開放;聲音模式則整併為新版ChatGPT Voice,並公告汰除舊版標準語音的時程。對日常工作流而言,這代表從信件/行程抓代辦、以口語驅動摘要與翻譯,都更容易在同一介面內完成。如果你確實比較喜歡GPT-4o的互動感,切換方法(付費用戶)也在官方文件寫得明白:在聊天畫面的模型選單展開Legacy models即可看到GPT-4o;若看不到,請到ChatGPT設定開啟Show additional models,即可顯示更多舊款模型選項。不同方案的可見模型略有差異,但Plus、Team、Pro 皆可存取4o。

至於該用哪一個的拿捏,這篇文章給出務實的切分:你追求嚴謹推理、穩定正確率與可控參數(像是推理強度、輸出長度),GPT-5會更合適;你在創作、情緒支持或對話節奏上更看重人味,短期內切回GPT-4o會更順手。若團隊要在成本與體驗之間折衝,也可把長尾互動交給mini/nano檔,在核心任務保留GPT-5。官方的總方向,已從你選哪顆模型轉為系統自動路由加上你選風格與權限的默契式體驗。一句提醒作結:GPT-5的升級,重點不是更大,而是把能力壓到後台、把默契放到前台。先試著固定三件高頻任務(例如週報、客服回覆、簡報草稿)各綁一種回應風格,再把Gmail、Calendar接進來跑一週觀察,你會更快看見少調校、快完成的差別;真要回到4o,也只是一個模型選單的距離而已。

閱讀完整文章: https://electrify.tw/openai-gpt5-release/

Related posts